观察了近两个月的电影市场,皮哥有一个发现。
虽然整体票房低迷,但国产电影却在以另一种方式,实现进步。
这种进步,不是电影数量越来越多,或者阵容越来越豪华。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而是一些以前“见光死”的小制作电影,现在也慢慢有人关注了。
举几个例子。
比如《拨浪鼓咚咚响》。
导演是新人,男一号是导演的小学同学,男二号是当地学校里临时找的一个小男孩。
可就是这样一套“三无阵容”,拍出来的故事,却让人看得泪眼朦胧。
放以前,这样的电影根本无人问津。
可现在也上了院线,还获得了177万票房,豆瓣评分也达到了7.4。
比如《椒麻堂会》。
全素人参演,却被形容为“川剧小丑版《活着》”。
影片艺术性很高,豆瓣评分高达8.7,甚至被不少观众盛赞“年度华语最佳”。
虽然迄今没有公映,但每次路演受到的热捧,都能看出当下市场审美的提升。
而在不久前,又有一部这样的电影上映。
影片名叫《脐带》。
和上文提到的两部一样,这部电影同样没有一个大众熟悉的知名演员。
导演乔思雪,更是籍籍无名,这也是她第一次拍长片。
不过这部电影也上了院线。
在口碑的传播下,8天时间里,拿到了105万票房。
在东京国际电影节上,影片还获得了亚洲未来单元的最佳影片提名。
《脐带》探究的主题,比上面两部,更大胆——
什么情况下,子女会把父母送向“死亡之路”?
仇恨?厌恶?
《脐带》则通过一个发生在草原的故事,给了我们另一个答案。
01、
故事一开场,就是一个嘈杂的酒吧。
台上名叫阿鲁斯的蒙古族青年在电音中,插入了家乡的马头琴。
音乐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
它如此宽宏,无需语言,人类就能互通心意;它又如此独特,在响起的那一瞬,就能勾起回忆。
就在阿鲁斯沉浸于音乐时,旁边的手机亮起,屏幕上显示的是妈妈来电。
打了四五个之后,手机就安静了下来。
阿鲁斯下班走出酒吧,给母亲回了过去,电话那端的母亲,就像失忆了一样,完全记不起打过电话这回事。
母亲得了阿尔茨海默症,情况正在一天比一天严重。
哥哥和嫂子已经完全顾不过来了,所以阿鲁斯决定回老家照顾母亲。
风尘仆仆来到哥哥家里,阿鲁斯发现逼仄的屋子大部分都被母亲占据。
她半夜用尿掺着颜料在墙上乱画,画的是绿叶一般是枯萎的大树;
她还会一不注意就会从家里跑掉,说要回草原,上次还把好心前来阻拦的邻居推下楼。
为了赔偿邻居,哥哥只能卖掉车子……
阿鲁斯刚见到母亲被锁住时很生气,他无法理解一个儿子为何如此狠心。
但很快,他就意识到了母亲的时间不是24小时,而是1440分钟86400秒,是无数漫长和无差别的时间。
并不富裕的哥哥一家,已经精疲力尽。
他们唯一的孩子,因为奶奶的打扰,而无法安静写作业,只能借宿在别人家。
哥哥和嫂子也几乎都围着母亲转,有时母亲半夜不睡觉胡闹,两人也不能睡。
眼看着哥哥已经不堪重负,自己也不忍心母亲生活在这样一种毫无意义的生活里。
于是,阿鲁斯一路带着母亲,回到了草原上的家里。
原本以为这只是一场短暂的停留,没想到最后却演变成一场长久的告别。
02、
回到了草原后,母亲依旧重复着要回家要回家,依旧会在半夜,走几十里地回家。
阿鲁斯从这时起,就再也没有睡过一天好觉,他需要时时刻刻盯着母亲。
但时时刻刻又是绝无可能实现的,那怎么办呢?
阿鲁斯只好用一条长长的绳子,把母亲拴在自己身上,这也就是片名“脐带”的客体化。
这根绳子贯穿着电影的始终:
当哥哥来看望母亲和弟弟时,母亲围着兄弟两人绕了几圈把他们围住。
哥哥离开后,母亲说:“我的小鸟都长大了,飞走了。”
阿鲁斯曾厌恶哥哥锁着母亲,现在自己也拴着母亲,其实两者并无本质的区别。
在草原上,阿鲁斯遇到了一位美丽的女孩,塔娜。
一开始,塔娜来帮他修电路,之后两人就逐渐熟悉了起来。
不过片中的爱情片段几乎没有,塔娜的每次出现,都是为了解决阿鲁斯和母亲遇到的各种问题:停电、房子被撞大洞、母亲尿急、母亲尿失禁……
在一遍遍听着母亲说要回家,一夜夜被不睡觉的母亲折腾后,阿鲁斯决定,带着母亲去寻找那棵“一半生一半死”的树。
阿鲁斯知道,母亲从小就生活在这棵树的周围。
那时的她还不是个母亲,只是个对着爸爸妈妈撒娇的天真女孩。
开车上路之后,阿鲁斯和母亲以天为被,以地为席,一路欢畅。
途中,阿鲁斯问:“她会永远爱我吗?”
母亲答:“时间会一直往前走,就像草原上的马兰花不会常青。”
影片的高潮,是母子两人遇到了一群跳舞歌唱的人们。
他们围着篝火嬉戏欢笑,载歌载舞。
在美轮美奂的场景中,母亲跟着几个和蔼可亲的人,离开了。
此时,那根象征着脐带的绳子终于被解开,母子的关系在这一刻,得到了升华。
阿鲁斯流着泪,看着母亲离开。
这一场戏非常唯美,由于草原上不能有重型的照明设备,所以主光源就是篝火的璀璨。
草原宁静祥和,歌声美妙悠扬,河水湛蓝澄澈,火星飞扬耀眼。
女神一般的母亲,终于不再是母亲,而是轻盈地回归了生命的来处。
最后,阿鲁斯终于找到了那棵树,那棵一半是生命,一半是死亡的树。
他终于明白,就像这草原一样,生命不过是一场轮回,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一切有如法,如梦如幻如泡影。
草原上没有时间,就如同母亲不再有时间观念一样,万物同在,无所谓生死。
03、
《脐带》中最美的三样,是摄影、音乐和母亲的扮演者巴德玛。
首先,曹郁的摄影自不必说。
那场高潮戏份的光影,就足够证明电影多么配得上“戏梦”这一概念,如梦如幻。
还有片中那些草地和蜿蜒的河流,无不把空间当作活生生能够参与叙事的元素带到了电影中。
其次,片中的音乐非常细腻巧妙。
马头琴、母亲的歌声、脚步踏上青草上的声音、牛的喘息、风吹拂水面……所有一切都如此美好。
最后,母亲的扮演者巴德玛简直为这个角色增了无数的光彩。
她表演的自然,眼神中的那股清澈的灵动,都使她仿佛真的就是那个,得了老年痴呆回到了少女时代的母亲。
而巴德玛虽然不知名,实际上却是一位实力派女演员。
早在1991年,她主演的《蒙古精神》,就拿下了威尼斯金狮奖;
2014年,她又在丈夫巴音执导的电影《诺日吉玛》中饰演女主角,一举拿下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
可以说,这部电影的质感,基本源自制作团队。
导演和编剧则是留法归来的新人青年女导演乔思雪。她用自己的故事感动了曹郁和姚晨。
影片的灵感实际上来自于出生内蒙古的乔思雪在留学期间与家人之间关系的变化——
一天晚上,母亲在电话里曾对她说起,自己因为更年期激素变化曾想自杀的念头。
听到这里,乔思雪想起自己从小到大似乎始终想要逃离,逃离父母,逃离家乡。
如今,她只想回到那片草原,照顾母亲。
亲子关系向来是中国家庭最沉重且羁绊最深的话题。
而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一场母子的告别之旅。
就像母亲必须要接受子女的成长、独立和远行一样,子女也必须学会接受母亲的老迈和死亡。
如果故事本身只是围绕这一点进行展开,那么再加上优秀的摄影、配乐水平,《脐带》也算是一部不错的艺术电影。
但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在于,导演牵扯进了女孩塔娜。
或许创作者的意图,是想让塔娜和阿鲁斯扮演母亲的父母,让她回到幼儿时无忧无虑的状态,当一个小女孩。
但这种对于母亲身份的归还,是建立在对于塔娜的剥削上的。
她和阿鲁斯的相爱没有任何浪漫可言,甚至连亲密都会被打断。塔娜没有从这段关系中得到任何体贴,只有责任。
她还没有成为自己,就成为了“母亲”。
需要时,她就会出现,给阿鲁斯和母亲收拾烂摊子;
不需要时,就比如影片最后那个唯美的草原篝火场景中,塔娜就像消失了一样再没有出现在镜头中。
这是一种剥削,如果一位女性导演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片中使用了一位男性替身来进行对另一位女性的剥削的话,这就是双重的残忍。
总之,这是一部优缺点都十分明显的电影,但依旧能触动人们灵魂。
这样的一部国产片的良心之作,值得一看,别让它沉了。
但不是每个人都能一直运气好,次次遇到了一群愿意支持自己的人。
作为整部电影最拉的那部分,导演乔思雪还需要努力呀。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童云溪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标签: